全文共5806字 | 阅读需11分钟

1
那一年,陕西的南山仙游潭边,出现了两个来游玩的年青东谈主。
年岁稍长的那位指着潭水那一边的石壁,说要一谈往时在石壁上题字——要到达那块石壁,必须要踩过一根窄窄的横木。
横木底下,就是意外之渊。
年青的那位看了看横木,望了望平川,想了想,摇了摇头。
于是,年长的那位就我方一个东谈主安祥走了往时,然后用绳索一头系在腰上,一头系在树上,爬上了石壁,用笔写下了六个字,然后又走了转头。
年青的那位赞佩谈:
“老兄,你详情能杀东谈主!”
年长的那位问原因,年青的那位回复:
“我方的命都不在乎的东谈主,详情能杀东谈主。”
两东谈主都笑了起来。
而他们不辽远的石壁上,写着的六个字是:
“章惇、苏轼来游。”
不敢往时的是苏轼,往时把两东谈主名字都写在石壁上又转头的,是章惇。
那一年,他们都不到30岁,都刚刚步入宦途,各自作念了个小官。
两个东谈主相互抚玩,交情好极了。
但那时候的苏轼不会猜度,章惇畴昔要杀的东谈主,是我方。
2
这个滥觞颇像金庸,收尾貌似古龙的小故事,见于南宋学者曾慥的条记《高斋漫录》。
条记所录,有真有假。但历来这个故事被连续援用,乃至被收入《宋史》,偶然是因为这个故事体现的章惇的特性,确切很准。
另一个信得过的史实是:
嘉祐二年(1057年),章惇与苏轼同榜高中进士。苏轼恰逢母亲升天,只可回乡守丧,而章惇也没能拿到这个“进士”头衔——他是我方毁灭的。
原因很轻便:章惇的一个族侄章衡这一届拿了状元。诚然同为进士,但莫得晚辈考得好,这让章惇感到很羞耻,索性就毁灭了这个经验。
两年后,章惇再赴京赶考,中了个一甲第五名,这才得志。
视申明为头等大事,视科考如举手之劳——前者讲明章惇特性,后者可见章惇才学。
是以,苏轼与章惇虽为同科进士,但那时两东谈主并不解析。
两个东谈主开动交游,要等苏轼守丧归来,放了一个凤翔府签判(偶然相称于一个县级机行政机构的布告长)。而那时章惇担任的是商洛县县令,距离苏轼并不远。
两个年青有为的储备干部,本来就相互慕名,是以就开动碰头,踏实,乃至搭伙旅游——两东谈主游仙游潭的故事,应该就是发生在这段时代。
苏轼是很信任章惇的。那时他的弟弟苏辙要到商州任职,苏轼还挑升向章惇求教,然后写给弟弟一首诗,第一句就是:
“近从章子闻渠说,苦谈商东谈主望汝来。”
“章子”就是章惇,这是苏轼第一次把章惇写进我方的诗里。
官场就像是一台弘大的机器,进士们就像一个个微细的零件,被安置进这台大机器后,跟着时代的推移,左证各自的交运齿轮开动运作,来到不同的位置,清楚不同的作用。
当苏轼还在当下层干部的时候,章惇先起势了。
公元1069年,宋神宗重用,开动变法。有矛头,有辩才,有能力,有胆识的章惇坐窝就赢得了王安石的赏玩,开动一齐青云,最终升到中央掌管财政的最高职务三司使。
苏轼并不统共反对新法,只是不喜悦其中那些激进和辨别理之处,但总体被认为是执意反对变法的一片。谈虽不同,并莫得影响苏轼和章惇之间的友谊。而那时候章惇诚然身居高位,也莫得健忘不才层的苏轼,两东谈主还会互历本信,相互致意。
不久之后,因为党派斗争,章惇被贬出中央,放湖州知州。章惇在被贬前给苏轼寄了一首诗,临了一句是:
“他日扁舟约接触,共将诗酒狎樵渔。”
失落之际的章惇,首先想起的是苏轼,即即是萌发退意,他以为最能和我方知交的精神伴侣,亦然苏轼。
而苏轼收到章惇的诗之后,也回诗两首,其中有一句:
“早岁归休心共在,他年再见话偏长。”
不仅与章惇产生共识,而且还回忆了当初两东谈主当作下层干部相伴相游的岁月,对畴昔再见充满憧憬。
可见,诚然那时两东谈主地位不同,政见不同,但友情却依旧深厚。
那时候,还是民风贬谪的苏轼,还能宽慰刚刚尝到个中味谈的章惇。
但很快,苏轼就迎来了我方东谈主生中最大的一次劫难。
3
公元1079年,针对苏轼的“乌台诗案”爆发。
一连串针对苏轼诗文的谈听途说,最终积压成了一块千斤巨石,要将苏轼压得舍生忘死——有些东谈主,就是要苏轼的命。
在这些东谈主中,当朝宰相王珪可以说是一个领军东谈主物。为了给装苏轼的千里尸袋再加一块石头,他向宋神宗又密告了苏轼的一首诗。这首《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一》中有一句:
“根到九泉无曲处,世间只好蛰龙知。”
原是苏轼传诵善始善终的本意,却被王珪扭曲为隐射皇帝:皇帝应是飞龙在天,苏轼他却嚚猾譬如为地下的“蛰龙”,居快慰在?
这种彰着是望文生义的攻击,连宋神宗都有点听不下去,但因为王珪身为百官之首,却无东谈主敢有不喜悦见。
要害时刻,站出来的是章惇。
那时的章惇,刚刚服完母丧,被调回朝,也就是个翰林学士,我方的脚跟尚未站稳。但看到好友被如斯攻击,他以为不行哑忍,当庭站出来就和王珪正面硬刚,帮苏轼话语,何况在退朝后仍拦住王珪追问:
“您这么作念,是想让苏轼家破东谈主一火吗?”
王珪推脱说:
“这是监察御史舒亶说的。”
章惇哼了一声:
“那舒亶的涎水,你也吃吗?”
此事之后,章惇还忍不住对别东谈主颓唐王珪:
“东谈主坑害别东谈主的时候,竟然还能像这么无所记念!”
应该说,对于在政事上一心想求上进的章惇来说,在感叹万千的朝堂之上,如斯公开站队挺苏轼,照旧冒了相称大的政事风险的。从某种进度上,其实就是宁可毁灭我方的政事出息,也要帮一把好一又友苏轼。
最终,苏轼从“乌台诗案”中荣幸得脱,被贬为毫无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。
如斯彰着的失势,也导致苏轼荒郊野外车马稀,原先不少热络的好友也不再聚积他。但在他最孤单低垂的时候,依旧是章惇,不顾其他东谈主的眼神和认识,写信去慰问他。
这一举动让苏轼无比感动,这从他给章惇的复书中就看得出来:
“轼悦目罪以来,不敢复与东谈主事,虽骨血近亲,未肯有一字来回。忽蒙赐书,存问甚厚,忧爱深化,赞佩不可言也。”
而章惇给以的还不单是是精神宽慰,苏轼我方也承认:
“……一朝有患难,无复有相哀者。惟子厚(馒头注:章惇字子厚)平居遗我以药石,及困急又有以收恤之,真与常常异矣。”
章惇济困解危的举动,也让苏轼衷心发出感叹:
“子厚奇伟绝世,自是一代异东谈主。至于功名将相,乃其余事。”
若是说原先苏轼和章惇只是相互慕名,相互钦佩的文东谈主之交,经历乌台诗案之后,这两个东谈主可以说是死活之交了。
若是这个故事到这里舍弃,倒也不失为一段佳话。
但交运的齿轮,一朝动弹,就难以停驻。
4
公元1085年,宋神宗驾崩,汴梁城的上空再次风浪涌动。
继位的宋哲宗年幼,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。高后向来反对新法,是以再行启用一拨旧党东谈主物,其中最核心的是三个东谈主:司马光,苏轼和苏辙。
苏轼历经贬谪之苦,再行回到了职权的中心,且相称受宠。
与之相对应的是,原自己居高位的章惇,开动摇摇欲坠。
在哲宗登基初期,新旧党争还有个片时的胶著情状。但章惇心里明晰,变法派已失去了皇帝靠山。不外为了保管一些变法的遵循,他照旧采取挺身而出,和再行插足职权核心的司马光在野堂上公开辩说。
不善辩说的司马光根柢不是念念路敏捷、应酬如流的章惇的敌手,一败涂地,以至于要请托苏轼传个话,请章惇不要公开欺凌他——可见章惇的嘴有多毒,也可见在阿谁时候,苏轼和章惇的关联照旧可以的。
但逐渐的,跟着高太皇太后的格调越来越彰着,新党的地位开动急转直下,而被集火攻击的紧要指标,当然就是章惇。各式针对他的参奏如潮流般涌来,其中不乏许多嚚猾攻击。
章惇久经风浪,早就作念好了形状准备,但其中的一谈奏折,却在瞬息让章惇透顶破防了。
那是苏轼的弟弟,苏辙递交的一份奏折:《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》。
在这份奏章中,苏辙明确提倡,为了幸免章惇再苦难国度,应该奉命他枢密使(相称于国防部长)的职位。
不雅点之争可以领会,东谈主身攻击也有准备,但章惇万万没猜度,在我方最艰苦的时刻,参与上树拔梯的竟然有苏辙。
全六合都知,苏辙和苏轼昆仲俩关联极其亲密,苏辙参奏我章惇,统共莫得顾及到你哥哥苏轼和我的友情吗?而苏轼你,预先确切会少许都不知情吗?
章惇的推理,并不算违犯逻辑。
苏辙的奏章递上去后,苏轼莫得发表任何言论,保持千里默。
章惇应该无法罗致这个事实——当年的“乌台诗案”,我赌上我方政事糊口为你作保,换来你当今这么对我?
苏辙上奏五天后,章惇垮了。
他被奉命了枢密使的职位,逐出朝廷,贬去汝州。
而就在这时候,又有东谈主对章惇补了一刀,补刀的东谈主,恰是苏轼。
若是说前次是苏轼看着我方的弟弟举刀的话,这一次,手持刀柄的东谈主成了他我方——他也上了一谈奏章。
在这份《缴进沈起词头状》中,苏轼责备王安石“谋求边功,草菅东谈主命”,顺带搭上章惇,说他招降了五溪边民(湘西地区少数民族),加重了“树敌交蛮,兵祸邻接”。
这件事的布景是:王安石和章惇一直办法在边境上对西夏等国度罗致遒劲格调,寸土不让,而司马光一片则办法不宜发动干戈,以至可以毁灭地皮乞降平。
苏轼在这少许上维持司马光,反对王安石,无可幸免地带进了章惇。
事实上,用当今的眼神看,章惇收服五溪边民,扩大败宋河山和加多税收,于情于理都说得往时,而章惇那时也颇以此事悦目。但当年写诗赞扬章惇“功名谁使连三捷”的苏轼,当今却在东谈主家落难之际说这些话,章惇作何感念,了然于目。
失势的章惇在旧党的“组合拳”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,只可我方苦求罢官,提举凌霄宫——去杭州惩办一个谈不雅。那是一个给退位宰相安排的养老职位。
之后,章惇父亲过世,在守丧本事,旧党依旧莫得住手过对他的攻击。
此时的章惇,倒是活出了苏轼的潇洒,他在一首诗里这么自嘲:
““洞霄宫里一闲东谈主,东府西枢老旧臣。”
但章惇毕竟不是苏轼。
他是阿谁当年敢走过独木桥去题字的东谈主,是被苏轼认为“敢杀东谈主”的东谈主。
他内心助长的不是宁静,而是复仇的怨尤。
而他所要恭候的,只是时机。
5
公元1093年,章惇的契机来了。
71岁的高太皇太后升天,16岁的宋哲宗开动亲政。
这位少年皇帝异常反感旧党的那一套,一朝我方领有了职权,就坐窝开动推翻奶奶的一切安排,结果旧党,再行启用新党。
一度还是准备渡过残年的章惇,再行被启用为宰相。
章惇重返相位之后,开动入部属手还原一系列之前被废除的新法,同期,他莫得健忘一件事:复仇。
事实上,就在章惇要担任宰相之际,种种攻击旧党的奏章就还是纷纷开动递上来了,而且大大都奏章参奏的对象固定在一个东谈主身上——苏轼。
朝野坎坷都知谈,章惇心里最恨的是谁。
而早在哲宗要亲政之前,政事感觉并不敏锐的苏轼珍贵精乖了一趟,我方上书苦求辞去包括礼部尚书在内的一切朝廷官职,外放去作念父母官。
苏轼还是预想到一场针对我方的风暴行将驾临,但他莫得猜度,这场风暴来得如斯厉害。
在一封封的参奏下,苏轼很快被革去了扫数中央职务——不认是你辞的,是革的——原先要去位于河北的定州仕进,当今改派去地处辽远广东的英州。
57岁的苏轼还在去英州的路上,追加令又来了:
像这种“罪大责轻”之东谈主,照旧罚轻了,别去英州了,去更南面的惠州!
给苏轼带去凄婉的不单是是近乎放逐的贬官。
他发现,每到一处,凡是当地官员有对他蔼然理睬或给以匡助的,不久之后都会碰到贬官或调离;而朝廷派来巡视他场所地的高等官员,无一例外,都是他当年的仇敌对头。
换言之,有东谈主不仅想要搞他,还想借他东谈主之手,搞死他。
而苏轼心里其实很明晰,这一切幕后的那只手是谁的。
因为扫数针对苏轼等一批“元祐党东谈主”的贬谪,必须最终都经一个东谈主的喜悦。
没错,就是身居宰相高位的章惇。
但偶然是出于潇洒的心态,也可能是有倔强的想法,苏轼原蓝本本莫得垂头求饶过,反而阐扬出一种慢步代车且能无虑无忧的心态。
比如在惠州,他花了近一年的功夫,造好了我方的新房,不仅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,还写出了舒心之句:
“报谈先生春睡好意思,谈东谈主轻打五更钟。”
这种诗句传到章惇案头,无疑是一种无声的请愿。
于是,再贬,贬出大陆,跨海去儋州!
但即便如斯,苏轼照旧一句不讨饶,反而认起了老家:
“我本儋耳东谈主,寄生西蜀州。忽然跨海去,譬如事远游。”
此时,两个东谈主之间的恩怨,其实还是成了一场时代的竞走。
只消时代实足长,总还会有变数产生。
6
公元1100年,年仅25岁的宋哲宗驾崩,莫得子嗣。
按宰相章惇的想法,按礼制,要么案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,要么立哲宗的长弟申王赵佖——哪怕他有眼疾。
但向太后却心仪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女儿、宋哲宗的次弟,阿谁能写善画,多艺多才的端王赵佶。
章惇起劲反对,情急之下,说出了那句名言:
“端王卤莽,不可以君六合。”
这句话是否确切出自章惇之口,后世一直有争论,但章惇反对立端王,这是可信无疑的。
但偏巧最终是这个端王登了基,也就是宋徽宗。
宋徽宗坐上龙椅的那一刻,章惇的交运其实就还是注定了。
宋徽宗登基当年,章惇就丢了一切朝寺东谈主职,被贬往越州,接下来,他的交运和苏轼一样,被不停参奏“罪大责轻”,导致贬谪层层加码:节度副使,团练副使……当初苏轼被贬时给安的头衔,章惇也相通品味了一遍。
章惇一度被贬到了雷州——那是他当年把苏轼的弟弟苏辙贬到的偏远之地。
在海峡对岸,是当初被他贬到儋州的苏轼。
而此时的苏轼,又起势了——宋徽宗要召他入朝。
世界各地的官场都在哄传:苏轼这一趟去,详情是要再行被重用,很有可能是要登堂拜相了。
在北归的路上,苏轼收到了一封突出的来信。
这封信,是一个叫章援的东谈主写的——他是章惇的女儿。
章援亦然进士,而且他收用进士那年,主考官恰是苏轼,是以严格趣味上,苏轼也算是章援的敦厚。
章援的那封信写的言辞婉转,但一看就知谈他的诉求:
当年我的父亲也曾害过您,若是您回到朝堂上身居高位,请不要袭击他。
收到章援来信的时候,64岁的苏轼还是身染重病了。但他照旧强打精神,提笔给章援复书。上来的一段话,其实就让章援放了心:
“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,虽中间出处稍异,交情固无增损也。闻其高年寄迹海隅,此怀可知;但以往更说何益,惟论其未然者辛勤。”
诚然章惇早已被贬到了尘埃里,但苏轼在信中依然敬称他为“丞相”。对于影响他半生的贬谪乃至糟蹋,苏轼只用四个字来描写:“出处稍异”。然后就标明了格调:
往时的,都还是由去了,都不要提了。
在那封复书里,苏轼更关注章惇的形体健康,打发章援他们去访问父亲是要多带一些药品,请示可爱谈术的章惇千万不要外服真金不怕火丹,还给他开了几个药方,但愿他好好养息,退换形体。
这封信,被章家后东谈主一直珍爱。
但莫得现有史料有纪录,章惇自后给苏轼写过信。
两东谈主照旧莫得还原获胜来回。
7
一个月后,北归程中的苏轼,在常州死灭。
四年后,章惇在湖州的贬所死灭。
二十二年后,“靖康之变”发生,阿谁也曾的端王,和我方的女儿一谈成了金国东谈主的俘虏。
北宋沦陷。
本文主要参考着手:
1、《宋史·卷二百三十·章惇传》(脱脱 等)
2、《宋史·卷三百三十八·苏轼传》(脱脱 等)
3、《苏轼与章惇:“密友”缘何成“仇敌”》(陈歆耕,《何谈细密》,节选摘自《中国后生报》,2021年3月23日)
4、《对于章惇历史定位的再毅力——兼论苏轼与章惇几方面的异同》(喻世华,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(形而上学社会科学版)》,2011年01期)
5、《苏轼传》(王水照,崔铭,东谈主民体裁出书社,2019年6月18日)
(本文仅代表作家不雅点,不代表本号态度)
